外科学教研室
2021-12-01 09:32  

贵州医科大学外科学教研室的发展与学校的创建及医学教育体系的演变紧密相连,1938年,贵阳医学院在抗战烽火中成立,是中国最早的九所国立医学院校之一,旨在为战时培养急需的医学人才。外科学教研室于1940年成立,早期外科教学内容侧重基础外科技能,如创伤处理、战地急救和普通外科手术等。虽然当时教学资源匮乏,但外科学教研室仍旧依托简陋条件培养了一批外科骨干。在这一时期,以杨静波、朱懋根等教授为代表的外科教学体系奠基人,充分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为后续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50年代,新中国医学教育改革进一步推动外科学教研室成为临床医学教育的核心部门,外科逐步分化为普外科、骨外科、胸外科、泌尿外科等亚专科,教学课程体系趋于系统化。在这一时期,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成为临床教学主阵地,开展手术示教与临床实习,进一步促进了外科教学的发展。临床医学院1981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权,随后,外科学教研室也陆续获批硕士学位授予权,2018年外科学教研室获批专科博士授予权,研究生教育教学强化临床实践、手术实操、科研思维等临床-科研一体化教育模式,加速推动学术研究向纵深发展。学科实力方面:普通外科获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肝胆外科和神经外科荣获贵州省重点建设学科。同时,机器人辅助手术技术的开展、肝移植等尖端技术的引入,部分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外科学教研室同时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点专项等课题,近十年发表SCI论文数百篇。

在新时期,外科学教研室积极建设国家级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引入PBL(问题导向学习)、CBL、OBE等教学模式,与协和医学院、华西医院等教学先进学校协作,推动师资交流与联合培养。外科学教研室目前主要负责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及规培医师的外科学理论课程与临床技能培训,涵盖普外科(包括肝胆外科、肛肠外科,胃肠外科,血管外科,乳腺外科,甲状腺外科)、神经外科、泌尿外科、骨外科、心外科、胸外科、小儿外科、整形烧伤外科、移植科14个三级学科。开展外科实训课程,强化学生的临床思维与实践能力,组织临床病例讨论、手术示教及多学科联合教学(MDT),旨在提升学生综合诊疗水平。外科学教研室师资力量雄厚,拥有博士生导师31人,硕士生导师93人,正高职称55人,副高职称87人,近5年培养博士研究生89人,硕士研究生487人。形成“教学-科研-临床”三位一体格局,是贵州省外科医学教育与技术创新的核心平台。同时通过医联体建设、基层医师培训等项目,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服务西南地区健康事业。

外科教研室主任 彭慈军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