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总第821)简报
7月12日至19日期间,在指导教师韦芝珊的带领下,由临床医学专业2022级学子组成的“赓续长征精神 书写青春华章”实践队,怀揣着对历史的敬仰与青春的担当,以“三下乡”、“返家乡”相结合的社会实践形式,奔赴遵义、金沙等地,开启了一场深刻的红色寻根与精神洗礼之旅。实践队先后走进遵义会议会址、红军总政治部旧址、红军山烈士陵园、苟坝会议会址等革命圣地,通过实地参观、现场教学、仪式教育、沉浸体验等形式,重温峥嵘岁月,汲取奋进力量。

实践队抵达遵义
一、寻访转折圣地,感悟真理伟力
实践队抵达遵义会议会址后,映入眼帘的院落中是一棵虬枝盘曲的槐树,它是会址里唯一“活着的文物”,由于其外形酷似一个大大的“V”形,大家亲切地称之为“胜利树”。走进陈列馆内,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一张张陌生而熟悉的英雄面孔,一句句震撼人心的语录,如同星火穿越时空,在每位队员心间燃起敬意与震撼。遵义会议不仅是革命的转折点,更是共产党人坚守理想的精神灯塔,队长张龙菲说:“作为未来的医生,这份精神指引我们在复杂病情前坚持科学诊疗、独立思考。”
随后实践队来到红军总政治部旧址,在这里,军民鱼水情深的故事代代流传,革命理想的火种播撒到黔北大地的每一个角落。旧址虽静默无言,却以深厚的历史底蕴诉说着忠诚与担当,让每一位队员都在追寻中感悟红色初心,汲取前行力量。
遵义会议会址院落中的V形槐树

实践队参观遵义会议陈列馆

实践队在红军总政治部旧址前合影
二、红军山上铭初心,青春誓言映山红
庄严肃穆的红军山烈士陵园,四周松柏苍翠。实践队踏着沉重而坚定的步伐向陵园走去,神情肃穆,仿佛在告诉先烈:我们来了。在庄严的纪念碑前,实践队整齐列队,在领誓人的带领下,全体成员重温了入团誓词,铿锵誓言响彻云霄,这是对革命先烈的缅怀和告慰,更是新时代青年传承红色基因、不负时代重任的郑重承诺。随后全体成员低头默哀。仪式结束后,队员们缓步绕行纪念碑基座,凝神瞻仰浮雕上镌刻的红军战士浴血奋战的壮举,在无声的历史丰碑前接受灵魂的洗礼。
重温入团誓词

实践队宣誓
三、重走真理之路,点亮信仰之灯
跟随讲解员的步伐,实践队来到苟坝会议会址,沿着当年毛泽东同志深夜提着马灯走过的崎岖田埂小路,一步一步向前行进。山间小路蜿蜒,草木葱茏,仿佛时光倒流。“重走这条‘真理小道’,脚下是泥土,心中是震撼,”队员杨韬边走边分享道,“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行走,每一步都叩问着我们:在医学探索的路上,面对质疑甚至暂时的‘孤立’,是否拥有那份为了真理和人民健康而坚持勇气与责任担当?”夜幕降临,马灯微光映照着青年学子坚毅的脸庞,也照亮了他们心中的信念之火。

实践队认真聆听讲解

实践队在苟坝会议会址前合影
毛泽东在苟坝会议期间使用过的房间
炊事员使用的煤罐
四、挖掘红色资源,汲取信仰力量
实践团队返回家乡后,利用地缘优势,开展红色资源调研,深入挖掘地方红色资源。实践团队来到金沙县禹谟镇拜访75岁退伍老兵张安才同志。实践队了解到,1969年,他光荣入伍,并投身军队后勤保障工作。在服役期间,他主要负责汽车维修与零部件更换,确保运输车辆时刻处于战备状态,向前线源源不断地输送物资与弹药,用精湛的技术和默默奉献筑起坚实的后勤堡垒。张老深情回忆道:“那时,我们每年两次跟随部队深入农村,帮助乡亲们插秧、割麦。”这段经历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无私奉献与军民之间深厚的鱼水之情,这正是我们赢得民心、夺取胜利的根基所在。1973年,张老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党员的身份让他更深切地体悟到沉甸甸的使命感和组织纪律性的重要意义。这次访谈,让团队成员深刻理解了老一辈共产党员那份纯粹的初心与铁一般的纪律担当,为青年学子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队员与张安才进行交流
本次红色实践教育活动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与信仰锤炼。实践团队在革命圣地切身感悟了中国共产党人在危难时刻彰显的崇高品格与实践伟力。从红军山烈士陵园的铮铮誓言,到苟坝马灯照映的真理小道,再到与后勤老兵张安才同志充满深情的促膝长谈,红色基因深深镌刻于青年心田。面向新征程,我们将自觉从中汲取磅礴动力,锻造忠诚品格与为民情怀,锤炼精湛医术。我们誓言以更昂扬的奋斗姿态和扎实的专业素养,投身守护人民健康、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伟大实践,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贵医临床的青春力量。